您所在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农药知识农药知识

水稻纹枯病克星“井冈霉素”的诞生传奇

来源:武汉武大绿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编辑:佚名    时间:2012-12-14    点击数:
  
       
 

全国性饥荒,肆虐的纹枯病

 在那个饥荒的年代,无论是刚刚种下去的青青禾苗,还是已经抽穗、丰收在望的水稻,纹枯病都会像魔鬼一样突然降临。
  起初,是暗绿色水浸状边缘的模糊小斑,继而扩大呈椭圆形或云纹形,每当看到这种怪异的纹路在水稻的叶鞘、叶片上出现,有经验的农民就知道纹枯病来了。特别是在快到禾苗抽穗时,纹枯病的降临,往往意味着半年来的心血全部付诸东流。
 
  施肥、拔草、捉虫……今天我们很难想像,在农药匮乏的年代,农民可真的是用手去捉禾苗上的虫子。虽然方法原始,效率低下,但毕竟也能起到一定的成效。面对纹枯病,“捉虫”这技能却用不上。原来,纹枯病致病源是一种名为“瓜亡革菌”的真菌,其菌丝附着在禾苗上迅速生长。农民传统的手工捉虫法彻底失效。什么叫“束手无策”,以前农民面对纹枯病就是这个感觉。正因如此,纹枯病在水稻“三大病害”中名列榜首。

  纹枯病的致病真菌在高温、高湿天气下特别容易产生,如果水稻的透气性不好,则发病几率更高。让人痛心的是,上世纪60年代前后,在一些错误理论的指导下,水稻讲究越密植越好,水稻间透气性因此更加糟糕,于是纹枯病这一魔鬼到处肆虐,给全国粮食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当时统计数字显示,水稻纹枯病每年发病面积上亿亩,越是密植高产的地方,发病越严重,严重制约了我国水稻高产稳产。
 

剧毒农药 农民伤不起

   60年代初,上海市农药研究所作为全国农药重点研究基地,接过了攻克水稻纹枯病的难题。复旦大学微生物遗传学专业攻读研究生的沈寅初也加入其中。
 
   以毒攻毒,这是最初攻克纹枯病的思路,于是第一代专治纹枯病的农药“稻脚青”问世了。那是一种以砒霜为原料合成的化合物。由于它的剧毒,农民在喷洒农药“稻脚青”时,需要戴防毒口罩、防护眼镜,身上需穿着防护服,手上还要戴防护手套,这般“全副武装”,才能保证安全。但是,当时的农民连基本的穿着都难以保障,些人甚至光着身子背着“药水箱”、拿着“药水枪”就上阵了。在那个年代,各地农药中毒事件频频发生。

   沈寅初心痛如割,他决心要寻找一种安全的方法,既解决病虫害问题,又保证农民的安全健康。
 
       

千般磨难 神奇农药诞生


   “十年动乱”开始了,当时许多科研工作停顿下来了。但沈寅初想,自己还这么年轻,总归要做点事情的。于是,他利用当时实验设备空着,课题也不用申报的“优势”,找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人开始搞起了微生物农药研究。通过实验,沈寅初和同事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微生物可杀死虫子!如果能够找到一种杀死纹枯病菌的微生物,这不就是他们梦寐以求的无毒农药吗? 

   为了寻找有效的微生物,沈寅初和同事们像地质队员一样,每天身背一把水壶、带上几个馒头,跑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采集一份份土样,从中寻找有用的微生物。经过几万次的失败后,最终在井冈山的土壤中发现了这种微生物,它的产物能防治水稻纹枯病,于是取名为“井冈霉素”。

   经过了大面积的水田试验,他们兴奋地发现,这种神奇的微生物制品,一亩田只要用3~5克,就能防治水稻纹枯病,生物农药“井冈霉素”不会带来任何污染,即使过量也不要紧,用沈寅初的话说,“农妇想用这个来自杀,肯定喝不死。”由于它的高效安全,用量少,价格便宜,农民都买得起,“井冈霉素”很快风靡全国。

   种水稻的农民几乎都知道“井冈霉素”,老百姓吃的大米几乎都用过“井冈霉素”, 更重要的一点是,“井冈霉素”不会产生耐药性,所以至今没有被取代。 4 0余年过去了,生物农药“井冈霉素”仍然是我国防治稻纹枯病的最好农药,年产量达几十万吨。据统计,因为井冈霉素的出现,全国每年因此避免了几十亿斤粮食的损失。
这种井冈山下发现的微生物农药,因此成为中国农药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产品,沈寅初也获得了“井冈霉素之父”的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