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农药知识农药知识

已唑醇、已唑醇杀菌剂成为水稻纹枯病第一杀菌剂

来源:武汉武大绿洲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编辑:佚名    时间:2012-12-18    点击数:
抢占纹枯病防治市场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每年发生面积在3亿亩左右,是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严重障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主打生物农药杀菌剂井冈霉素。
  自20世纪70年代问世以来,长期受到市场的推崇。全国有30多个工厂生产井冈霉素,每年产量可供2亿亩水稻田使用。井冈霉素曾经长时间霸占我国水稻纹枯病防治的市场份额。


  井冈霉素已经使用30多年,药效有所下降,近些年来产量降至3万-4万吨,使用面积缩减为一点五亿亩左右。己唑醇已经取代了其第一杀菌剂的地位。
 
  己唑醇防治水稻纹枯病单批次用药成本比井冈霉素高,但防效时间长,用药次数少,每亩总成本比井冈霉素低。

水稻后期用己唑醇防病又增产
 
  已唑醇防治禾谷类作物病害效果突出,同时具有增产作用。正常情况下,水稻顶端颖花先开花受精,受精后种子胚胎形成过程中会迅速产生赤霉素等生长激素,促进水稻体内的有机养分向种子运输。这样,先开花受精开成的籽粒在养分竞争上处于优势地位,灌浆充足;后开花的颖花,特别是穗子下部后开放的颖花处于养分竞争劣势地位,常因灌浆不足形成瘪粒,如果在开花后1周不能获取充足的营养灌浆,则这些籽粒将不能灌浆,最终成为空粒。

  大面积生产实践表明,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使用已唑醇,能使水稻顶端粒争夺养分的优势减弱,使其他籽粒得到较好的灌浆条件,最终提高结实率,增加产量。
 
  生产实践表明,稻田合理使用已唑醇,不仅能防病,还有促进增产的作用,该药在水稻拔节前使用,有利于缩短植株基部节间的长度,从而能预防倒伏;在水稻破口期和齐穗期使用,能抑制水稻顶端生长优势,提高结实率;在水稻后期使用,还能减轻叶部病害,使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增加,光合产量增加,最终使稻谷产量和质量均有所提高。

  但己唑醇与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等唑类杀菌剂一样,超量使用会对作物生长产生抑制作用,应注意合理用药。一般每季水稻最多使用三次。

  唑类农药杀菌剂都有抑制作物生长的作用,把营养生长转化为生殖生长,这类药物,一般按照标准浓度用就可以了。浓度过大的话可能会抑制生长,所以最好别在花期和幼果期使用。如果使用的话,也别沾到花和幼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