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位置:首页产品展示绿色防控绿色防控

茶叶绿色防控综合配套技术

一、绿色食品茶叶栽培技术

1、科学选择生长基地
    绿色食品茶叶生产基地要选择远离城市和工业区,并与村庄、公路适当隔离,以防止灰尘、废水、废气及过多人为活动给茶叶带来的污染;要求茶地周围林木繁茂、生态优良,具有生物多样性;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壤肥沃、深厚,未受污染(即土壤中重金属、有害物含量和农药残留不超标),有机质和各种营养元素含量充足,土壤酸碱度适中(pH值为4.5-6.5),微生物丰富。
2、建立生态茶园
    云南、贵州、安徽等省的茶园生态结构种植经验,茶园不但要建立防护林,还要建立生态经济林茶园,应用植物互应学和经济生态学原理,构成多物种、多层次、科学地构成茶园人工群落。
    茶树属常绿灌木,在原始森林生态中,一般居于第二三层次,在长期的遗传进行过程中形成了喜温、好温、耐阴、喜漫射光的生活习性。人工群落茶园不宜选竹子、松树、槐树、桐树、桃树等作为人工群落的组合材料。经比较试验,应选用:果(李)—茶—食用菌;林(杉、樟)—茶—绿肥、食用菌(5-8月种绿肥、8-11月培养食用菌);杜仲(药材)—茶—食用菌等群落模式。充分利用地下、地表、地上的空间,达到自然和谐、彼此互利的目标。
3、良种的引进与植物检疫
    无性系茶树品种是生产绿色产品茶叶的基础,也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关键,经广大茶区实践,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引种时要注意品种的搭配和对病虫害的抗性。当前选择的方向是:早生型、高香型、健康型。根据这个原则,可参选乌牛早、鄂茶1号、鄂茶2号、5号等,这些品种自繁自种,提高建园成活率和品种可*度。
    在引种时要注意植物检疫。茶苗根瘤线虫病、白绢病、茶饼病是茶苗引种时的检疫对象。自繁时,要进行苗圃地的消毒和灭菌处理,严防检  疫病菌的传播。
4、茶园的改造与淘汰
(1)改造
    由于树龄大,而品质产量下降或受病虫害严重危害的茶园要及时进行高标准改造,使其建设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
    ①深耕改土:茶园的改造必须把茶园的深耕改土和施足基肥放在首位,切实做到“改树先改土、改土要增施肥”。茶园的深耕可加深土层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促发吸收根;深耕的同时还必须施足基肥。
    ②树冠改造,根据树龄树势,病虫害为害程度进行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台刈。加强肥水管理。可尽快恢复产量。
(2)淘汰
    对于坡度大于25°的坡地和山脊不宜种茶。坡度大于15°的要筑梯式修水平阶,逐步淘汰一批坡度大于25°的山高路远的“一老、二稀、三分散”的老茶园,对特别衰老、低产、生态环境又不好的茶园要进行全新的改种换植或退茶还林。
(3)茶季施肥
    在茶叶生长季节施肥增施复合肥或半有机肥。提倡割草铺园,种植绿肥,严禁使用硝态氮化肥,按NY/T394和NY/T288标准执行。

二、茶树病虫害的发生与防治
(一)茶树病虫害的区划
    经多年在我国各茶区的调查,结果表明:在海拔600米以上的茶区主要病虫害有茶饼病、茶枝梢黑点病、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蚧等,但茶尺蠖、茶毛虫发生较少,茶饼病发生较重,一般的病情指数为20%,严重的高达50%以上;在海拔300米以下茶区,主要病虫害有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毛虫、黑刺粉虱、螨类、蚧类、茶枝梢黑点病等,其中茶小绿叶蝉的发生密度比海拔600米以上茶区要高一倍以上,病害较600米以上的茶区轻。
(二)茶树病虫害发生规律
    1、茶小绿叶蝉一年发生两个高峰期,第一高峰始期一般在5月上旬-7月上旬,第二高峰始期在9月中下旬 -11月上旬,还有稍冷的茶区是单峰型,在7月底至8月上旬;
    2、茶小绿盲蝽一年只有第一代在茶树上危害,一般在4月上旬-4月中下旬;
    3、茶尺蠖一年发生6-8代,第一代幼虫孵化盛期一般在3月20日-4月10日,第二代4月22日-5月28日,以后几乎一月一代;
    4、茶毛虫一年发生3-4代,分别在3月26日-5月28日,6月25日-8月7日,8月26日-10月底;
    5、茶黑刺粉虱一年发生四代,幼虫盛期分别在4月下旬-6月中旬,6月下旬至8月上旬,8月上旬-9月下旬,9月下旬至次年4月中旬;
    6、红蜡蚧,又名红虱子、胭脂虫。一年1代,以受精雌虫越冬。次年5月开始产卵,5月下旬~6月上旬为孵盛期,5月底开始孵化,6月上、中旬为盛孵期。雄若蚧至2龄老熟8月下旬化蛹,雌若虫3龄脱皮直接变成虫,雄成虫寿命仅1~2天,交尾后即死亡。每头雌虫可产卵200~500粒,卵产于介壳内虫体下,孵化后在母介壳内居留2~3日,然后成批涌出,爬向枝梢(以当年春梢虫口最多)群集于新叶、叶脉及嫩梗上定居取食,2~3日后开始从体背及胸部两侧分泌蜡质,随虫体长大,分泌物逐渐增厚。
    7、茶饼病一年发生两个高峰,第一高峰与茶小绿盲蝽同步,第二高峰与茶小绿叶蝉第二高峰同步。
    8、枝梢黑点病。此病在国内各茶区普遍发生。一般病情指数在10%左右,管理不善的高达30%以上。病树在春茶采毕后,夏茶生长缓慢,芽叶瘦小、发黄,对夹叶多,如不加强管理和防治,次年春季一片枯枝,造成严重减产。该病菌在病枝组织内以菌丝体越冬,次年在温湿度适宜条件下,大量产生囊孢子。一般3月下旬,病枝下出现黑色小粒点,4月上旬形成幼子囊,4月中旬子囊陆续成熟。5月中旬~6月上旬为传播蔓延盛期,一年只有一个传播侵染期。该病最适发生发展的温度为20~25℃,湿度为85%以上。

(三)茶树病虫害发生部位及用药量
    1、茶小绿叶蝉、茶尺蠖的发生部位在茶蓬上下及两侧,因此亩用药液量45-60kg(3-4背桶水);
    2、茶毛虫、茶黑刺粉虱、椰园蚧在茶树下部叶背或当年的茶枝上,防治时喷头朝上,只在茶树两侧下部喷药即可,亩用药液量30-45kg (2-3背桶水);
    3、茶小绿盲蝽、茶饼病只危害茶芽和茶嫩梢,亩用药液量与茶毛虫药液量相同。

(四)主要病虫害的综合防治
1、农业防治
    (1)合理种植,适当间作。茶树大面积单一栽培,造成物种单纯化,易诱发茶树特定虫害的猖獗,如茶尺蠖、茶小绿叶蝉等,茶叶生产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因此,建新茶园首先选栽健康苗木,采用丛栽或条栽,避免过度密植,茶园周围种植防风林、行道树、遮荫树,进行立体栽培,保护茶园周边的丰富植被。茶园间作,如**屎豆、红薯等作物,减少茶园水分蒸发,防止水土流失。
    (2)采摘、修剪和清园。茶叶是以茶树新梢为原料,营养成分高,相对害虫为害也重。因此,茶树新梢芽叶达到采摘标准应及时分批多次采摘,可明显地减轻茶小绿叶蝉、茶尺蠖、茶黄蓟马、茶橙瘿螨等害虫的为害。若没及时采摘会导致害虫的种群增长。如遇春暖早,应早开园采摘。夏秋季节尽量少留叶采摘,秋季如果害虫多,可适当推迟封园。茶树进行合理修剪不仅可改善茶园通风透光条件,还能抑制黑刺粉虱等害虫发生。冬季通过清园疏枝,剪去茶丛下部过密的枝叶、徒长枝及消除基部的枯枝落叶,可降低黑刺粉虱、蚧类、茶毛虫等害虫的越冬基数,减轻翌年的为害。
    (3)合理施肥耕作,科学除草。合理施肥不仅能改善茶树营养条件,提高茶树的抗病虫害及补偿能力,加快茶树生长,避开为害期,还可改善土壤性状恶化某些害虫的生存环境,甚至直接引起害虫死亡。茶园封园后,结合施有机肥进行深耕培土,不但增强了茶园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把土表层和落叶层中越冬的害虫如茶尺蠖、茶毛虫等害虫的蛹、卵、幼虫深埋土中,还能将深层土中越冬的其他害虫暴露地面,使之因环境不适或天敌捕食而减轻对茶树的为害。中耕可改善土壤通风透气条件,促进茶树根系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破坏地下害虫的栖息场所。夏秋季浅耕1-2次,春茶开采前也可耕1次。茶园杂草不仅与茶树生长争光争肥,影响茶园管理,而且助长茶小绿叶蝉、茶橙瘿螨等害虫的生存和繁殖,对茶园顽固性杂草采取人工除草,但一般性杂草不必除净,保留一定数量的杂草有利天敌栖息繁殖,调节茶园小气候,改善生态环境。
    其他农业措施也能起到防治效果,如夏秋干旱季节,适时喷灌有利茶树生长,又可控制一些茶树害虫,如茶叶瘿螨、茶黄蓟马等。
2、生物防治
    (1)天敌保护繁殖释放。天敌有寄生性和捕食性两大类,保护并促进天敌种群的增长,有利加大对害虫的自然控制能力。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有利于有益生物的生存。招引鸟类、天敌进入茶园捕杀害虫。对修剪、台刈下的枝叶,可先堆放在茶园附近,以利天敌返回茶园,用草把收集的蜘蛛释放于茶园防治害虫。在当地天敌的自然控制力不足,特别是在害虫发生前期,进行人工大量繁殖和释放天敌,如茶尺蠖绒茧蜂、草蛉、螳螂、瓢虫及蜘蛛、捕食螨(植绥螨、大赤螨)等防治上述几种害虫能取到良好的效果。
    (2)生物药剂防治。生物农药具有安全性、专一性、持久性的优点。目前,我公司在有机茶园推广使用的微生物源农药有武大绿洲茶园病毒杀虫剂、植物源农药4%鱼藤酮,可防治茶尺蠖、茶小绿叶蝉、黑刺粉虱等。但大部分生物农药存在一个缺点,即对紫外线十分敏感,在阳光直射下容易丧失活力,降低防治效果。因此必须在阴天或晴天下午3时后使用效果较好。